1.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干擾、阻礙叫__________。
2.__________是知識應用過程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3.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__________。
4.性格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xiàn)實的穩(wěn)定的態(tài)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是__________的核心。
5.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控制論功能模擬思想向心理學的滲透,終于找到了確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的__________。
6.影響創(chuàng)造性的因素主要有環(huán)境、__________和個性。
7.波斯納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__________。
8.操作技能形成過程的反饋主要有內部反饋和__________。
9.依從包括從眾和__________兩種。
10.閱讀技能、運算技能、記憶技能等是常見的__________。
11.個體智力發(fā)展存在差異,天才是指智商超過__________的人。
12.1980年初__________主編的《教育心理學》正式出版,該書反映了中國教育心理學界的一般觀點和研究成果,也反映了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的某些成就。
13.模仿學習的機制是__________。
14.__________是通過角色扮演以增強自信心,然后再將學得的應對方式應用到實際生活情境中。
15.1936年,美國的韋克斯勒編制了另外一套量表。該套量表仍采用智商的概念,但這里的智商是以同年齡組被試的總體平均數(shù)為標準確定的,稱為__________。
三、判斷說明題(先判斷正誤,再改錯;判斷錯誤不得分;每題5分,共25分)
1.在教育學生時,教師要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且獎勵應多于懲罰。
2.聯(lián)結學習理論認為:強化在刺激——反應之間的建立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3.知識等于能力。
4.小學生的自我意識是與生俱來的。
5.“產生式系統(tǒng)”是由一系列“條件——行動”規(guī)則構成的,它表明了所要進行的活動以及做出這種活動的條件。
四、簡答題(共4題,每題5分,共20分)
1.小學生情感發(fā)展的特點是什么?
2.為什么說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3.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措施有哪些?
4.如何利用遷移促進學生的學習?
五、論述題(共2題,每題15分,共30分)
1.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2.試述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論的主要內容及對小學教育改革的啟示。
山東省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心理學真題參考答案
一、不定項選擇題
1.ABCDE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習與教學的五種要素,屬于?嫉闹攸c內容,考生要強化對重點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2.ABD
【解析】知識的學習根據頭腦內知識的不同形式或學習任務的復雜程度分為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CE兩項是根據知識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劃分的,是干擾項。
3.B
【解析】下位學習又稱為“類屬學習”,是指將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圍較低的新概念或命題,歸屬到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圍較高的適當概念或命題之下,從而獲得新概念或新命題的意義。
4.ABC
【解析】問題解決的特點包括目的性、認知性和序列性。
5.ABCD
【解析】一般說來,學習動機并不是通過直接卷入認知建構過程而對學習產生作用的,而是以學習情緒狀態(tài)的喚醒、學習準備狀態(tài)的增強、學習注意力的集中、學習意志努力的提高為中介來影響認知建構過程的。
6.BCD
【解析】本題通過舉例綜合考查了皮亞杰認知發(fā)展四個階段的特征。本題中AE兩項都符合前運算階段的特征,故排除。
7.ABC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習遷移的四大分類:正遷移與負遷移;水平遷移與垂直遷移;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
8.ABCDE
【解析】在概念的教學中,我們要關注的建議包括:概念分析;突出有關特征,控制無關特征;正例與反例的辨別;變式;比較。
9.ACD
【解析】該題考查教師的認知特征與職業(yè)成就的關系。教師專業(yè)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以及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
10.ABCDE
【解析】喬納森把無結構的問題的解決過程歸納為7個環(huán)節(jié):理清問題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確各種可能的角度、立場和利害關系,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評價各種方法的有效性,對問題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監(jiān)控,實施、監(jiān)察解決方案,調整解決方案。
11.ABCDE
【解析】注意此題問的是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而非主要因素。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包括問題的特征、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定勢與功能固著。此外,個體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緒狀態(tài)、認知風格和世界觀等個性心理也制約著問題解決的方向和效果。
12.ABCDE
【解析】在實際的教育情境里,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并不一定會發(fā)生自我應驗的預言效應。因為教師期望效應的發(fā)生,既取決于教師自身的因素,也取決于學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認知水平、歸因風格和自我意識等眾多心理因素。
13.ABCD
【解析】關于反思的方法,布魯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了以下四種:反思日記、詳細描述、交流討論和行動研究。
14.BCE
【解析】該題考查操作技能的特點。操作技能具有動作對象的客觀性、動作進行的外顯性和結構上的展開性。
15.C
【解析】魯賓斯坦的貢獻在于他確立了心理與活動相統(tǒng)一的原理。他認為心理過程不但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而且也在活動中形成。
16.ABCDE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有關創(chuàng)造性個性的塑造問題。由于創(chuàng)造性與個性之間具有互為因果的關系,因此,從個性人手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也是促進創(chuàng)造性產生的一條有效途徑。選項皆為正確答案。
17.E
【解析】本題以例子的形式考查了精細加工策略中的記憶術(視覺想象)知識點。
18.ABCDE
【解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兒童學習困難綜合癥的五個主要表現(xiàn),即缺少某種學習技巧、誦讀困難、計算困難、繪畫困難、交往困難。
19.ABCD
【解析】為了高效利用時間,應該注意的事項有:根據自己的生物鐘安排學習活動;根據一周內學習效率的變化安排學習活動;根據一天內的學習效率的變化安排學習活動;根據自己的工作曲線安排學習活動。
20.D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智力測驗公式。斯坦福比納量表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商年齡和實際年齡的比值來反映智商,其公式是IQ=(智力年齡/實際年齡)× 100。通過計算本題答案是125。
21.ABCDE
【解析】克拉斯沃爾和布盧姆等在其教育目標分類學中提出,因價值內化水平不同,態(tài)度也發(fā)生多種程度的變化。從態(tài)度的最低水平開始,依次是接受、反應、評價、組織、性格化。
22.ABCDE
【解析】如果學生將教師看成是朋友、心理輔導者,則他們希望教師表現(xiàn)出同情、理解、真誠、關心和值得信賴等特征。
23.E
【解析】松弛訓練法由雅各布松在20世紀20年代首創(chuàng),經后人修改完成。
24.ADE
【解析】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以及附屬內驅力。
25.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認知方式差異的幾種表現(xiàn)。在有幾種可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中,有些兒童傾向于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這種認知方式被稱為沉思型認知方式。
26.ABCDE
【解析】教學環(huán)境包括物質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課堂紀律、課堂氣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校風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屬于社會環(huán)境。
27.ACE
【解析】 自我肯定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請求,請求他人為自己做某事,以滿足自己合理的需要;拒絕,拒絕他人無理要求而又不傷害對方;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情感。
28.ABCDE
【解析】專家教師將練習看作檢查學生學習的手段,新教師僅僅把它當作必經的步驟。專家教師注重練習的時間、速度、檢查方法、學習結果反饋以及學到了什么等方面。
29.ABCDE
【解析】此題考查主動理解的策略和方法。要注意本題題干的含義是幫助學生把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原有的知識、經驗聯(lián)系起來,而不是促進學生把當前內容的不同部分聯(lián)系起來。兩者所用的策略是不一樣的。
30.AB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基本常識。對于該類題目,考生要在學習生活中經常關心時事政治,多積累這方面的常識。多積累、多識記是解決該類題目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填空題
1.負遷移
2.審題
3.知覺
4.人格
5.心理模擬法
6.智力
7.經驗+反思=成長
8.外部反饋
9.服從
10.心智技能
11.140
12.潘菽
13.替代強化
14.肯定性訓練
15.離差智商
三、判斷說明題
1.答:錯誤。
獎勵與懲罰是對學生學習成績和態(tài)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種強化方式。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獎勵能對學習起到推動作用,因而教師對學生評價時,一般來說,應獎勵多于懲罰。不過獎勵過多容易滋長學生的驕儆隋緒和忽視自己缺點的傾向等消極結果。當然,過分的懲罰也會造成學生對教師和學習的厭惡、懷疑、憎恨等不良后果。但是,適當?shù)呐u,尤其對成績好的學生的批評會取得一定的好效果。
因此,在教育學生時,教師要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既要把獎勵與懲罰作為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手段,又要看到如果使用不當,則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后果。
2.答:正確。
聯(lián)結學習理論認為,在刺激一反應聯(lián)結之中,個體學到的是習慣,而習慣是反復練習和強化的結果。習慣一旦形成,只要原來的或類似的刺激情境出現(xiàn),習得的習慣性反應就會自動出現(xiàn)。
3.答:錯誤。
知識不簡單地等同于能力,知識是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能力是更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對人的活動有更普遍、更一貫的調節(jié)作用,而能力的發(fā)展依賴于知識的獲得,它是知識、技能進一步概括化和系統(tǒng)化而形成的高度整合性的心理結構,是個體通過對知識、技能的廣泛遷移應用而實現(xiàn)的。
4.答:錯誤。
小學生個性的特點可以包括多方面,其中自我意識是比較突出的一項。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觀念、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尊心、自豪感、自我監(jiān)督、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等形式。自我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環(huán)境中,在個體與客觀環(huán)境,尤其是與社會環(huán)境的作用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5.答:正確。
“產生式系統(tǒng)”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即在滿足某個條件的時候,我們做出某個行動。產生式具有自動激活的特點,這常常不需要太明確的意識。而且,一個產生式的結果可以作為另一個產生式的條件,從而引發(fā)其他行動,這樣眾多的產生式聯(lián)系在一起就構成了復雜的產生式系統(tǒng)。
四、簡答題
1.答:小學生情感發(fā)展的特點是:
(1)情感內容不斷豐富;(1分)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斷增加;(2分)
(3)情感的穩(wěn)定性日益增強。(2分)
2.答:學習學生的特殊性表現(xiàn)在:
(1)學生的學習不用經過曲折、漫長的科學研究探索而創(chuàng)造新知識,不必重復人類創(chuàng)立這種知識的全過程,也不必經過那么多盲目的嘗試與失敗。(2分)
(2)學生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下,通過自身的積極認識活動去接受和占有前人的認識成果,是一個掌握間接經驗的過程,即主要是接受現(xiàn)成的書本知識的過程。(2分)
因此,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其過程相對徑直而簡短。(1分)
3.答: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措施有: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shù)量與質量(1分)
①幫助學生牢固地記憶知識;
②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
③重視知識間的聯(lián)系,建立網絡化結構。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2分)
①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如審題技能、構思技能等。
②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將教師的經驗外化出來,示范給學生,要求學生模仿、概括和總結,內化于學生。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1分)
多種形式的練習,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知識應用的變通性、靈活性與廣泛性。
(4)培養(yǎng)思考問題的習慣(1分)
①鼓勵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
②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
③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
4.答:利用遷移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
(1)精選教材;(1分)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1分)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1分)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學習策略及元認知策略具有廣泛的遷移性,同時它們又能夠提高學習者的遷移的意識性。(2分)
五、論述題
1.答:(1)適當?shù)亻_展學習競賽(3分)
競賽的作用:積極作用。在其他條件相等時,個人競賽比團體競賽效果好。消極作 .用。①使學習遲緩的人喪失信心;②對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勵;③對于某些人有過分的壓力;④對不合作是一種鼓勵。此外,還表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生會產生失敗感。運用原則:要慎用少用;要注意方式,一方面題目不宜過難,另一方面不宜只在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中進行,按能力分組競賽;鼓勵學生自己和自己競賽;用昨天和今天比。
(2)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4分)
作用:一般說來,應獎勵多于懲罰。獎勵過多也有負面作用。批評更不宜過多,但是適當?shù)呐u,尤其對成績好的學生的批評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對學生有促進作用,但運用不當,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后果。
應注意的問題:①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獎懲觀:把獎勵與懲罰看成是增強學習積極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②獎勵與懲罰一定要公正、適當。另外獎勵的方式應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③獎懲應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特點和性別差異。
(3)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4分)
學習結果反饋的激勵作用:反饋在學習上的效果是很顯著的,尤其是每天及時反饋,較之每周反饋效果更佳。如果沒有反饋,不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則缺乏學習激勵,學習的進步很小。反饋的原則:學習結果的反饋要及時;學習結果的反饋要具體。如作文只指優(yōu)良等,不如用眉批、評語等形式指出優(yōu)點及不足。
(4)指導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正確歸因(4分)
良好的歸因模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形成對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歸因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習動機的激發(fā),相反還會因為學生總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而產生“習得性失敗”的現(xiàn)象。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客觀歸因,盡量地將學習上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將學習上的失敗歸因于內部的不穩(wěn)定因素,即努力不夠,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更高的學習動機,樹立對下次學習成功的期望,不放棄自己的努力,爭取在以后的學習中獲得成功。此外,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
2.答:奧蘇貝爾強調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強調對學校情境中的學生學習進行研究。
(1)有意義學習(3分)
①含義: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lián)系。這既是有意義學習的定義,也是劃分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的標準。②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shù)闹R,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lián)系。
(2)意義的同化(3分)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fā)生的,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他按照新舊觀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聯(lián)系的方式,提出了三種同化模式:下位學習、上位學習、組合學習。
(3)組織學習的原則與策略(3分)
逐漸分化原則,即首先應該傳授最一般、包攝性最廣的觀念,然后根據具體細節(jié)對它們逐漸加以分化,這樣可以為每個知識單元的教學都提供理想的固定點,即對新知識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識;
整合協(xié)調原則,是指如何對學生認知結構中現(xiàn)有要素重新加以組合。整合協(xié)調是在意義學習中發(fā)生的認知結構逐漸分化的一種形式;先行組織者策略,奧蘇貝爾就如何貫徹“逐漸分化”和“整合協(xié)調”的原則,提出了具體應用的技術:先行組織者。這也是奧蘇貝爾提出的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xiàn)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學習任務關聯(lián)起來。
(4)接受學習(3分)
奧蘇貝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學習,學習應該是通過接受而發(fā)生的,而不是通過發(fā)現(xiàn)。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材料應該是經過仔細考慮的、有組織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學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同時強調,發(fā)現(xiàn)學習只是比接受學習多了前面一個階段一發(fā)現(xiàn),其他的并沒有不同。
對小學教育改革的啟示:學校教育主要應采用通過言語講解進行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3分)